全国首个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投运
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外贸“新三样”,2024年一季度,这三类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6.9%,占我国出口总值比重达到4.7%。它们关联一个关键产业:新型储能。
新型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发挥主体电源作用的关键技术,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。
在新型储能领域,不同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,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。5月11日,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(以下简称“电站”)在广西南宁建成投运,这是国内首次将钠离子电池技术应用于大容量储能电站,是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规模化应用。
电站由广西电网公司投资建设,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”项目示范工程的一期工程。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围绕高性能电芯规模制备、系统集成和安全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,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钠离子电池制备及储能系统集成技术。
近日,记者来到电站现场,深入了解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项目团队如何创新突破,摸索出新技术新路径,未来又有哪些应用场景。
开启新型储能新赛道
走进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,仿佛来到一座户外仓库,一台台白色的“集装箱”整齐排放,这些正是电站的电池舱、变流器舱和升压舱。
作为新型储能技术之一的钠离子电池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。“钠离子电池原材料储量丰富、易于提取、成本低廉、低温性能好,能量转换效率超过锂电池,在大规模储能方面优势明显,有望应用于大规模电化学储能、电动汽车、工程机械等领域。”南方电网储能公司技术专家李勇琦表示。
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,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/7768万千瓦时,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%;我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中,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超过95%。
据了解,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可充电电池,早期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计算机、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。但由于能量密度高等特性,锂离子电池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。
近年来,储能和电动汽车快速发展,锂离子电池存在关键材料进口依赖度较高、资源短缺等问题,难以支撑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,产业急需能与锂离子电池储能形成互补和有效替代的新材料。
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,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,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。
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,新型储能需求为钠离子电池发展提供了空间:储能领域对能量密度敏感度较低,出于对资源的可持续性和成本的考虑,钠离子电池重新受到关注,推动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