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协会动态 > 会员动态

十年奋进铸造“国之重器” 华龙腾飞绘就“中国方案”

来源: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  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5-09            点击量:

1746671028874.jpeg

  一、接力奋斗,实现“中国创造”

  风起于青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。早期我国核电站建设所需要的原材料,甚至连防护服、安全鞋、办公用品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,外方曾嘲讽“你们只需会开复印机”。研发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,是中国核工业人的执着梦想。为了这个梦想,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核工业人接续前行。

  核心技术的突破没有捷径,唯有执着向前。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这方面,中国核科学家们始终抱有强烈信念,那就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。为了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技术,中国的科学家们开始了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研发设计的探索。

  20世纪80年代以来,我国核电从秦山、大亚湾起步,掀开了核工业加快发展的新篇章。中核集团在自主设计建造秦山一期、秦山二期核电站基础上,1997年创造性地提出了“177堆芯方案”,全面启动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CNP1000的概念设计,历时8年完成初步设计,到2005年形成了具有第三代特征的自主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CP1000。2010年,中核集团启动了ACP1000(即“华龙一号”)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工作。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,我国要求新建机组必须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。从建设我国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、提升核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局出发,中核集团研发团队放弃已成熟的CP1000机型,重点转向更高标准的ACP1000研发。2013年成功研发出了ACP1000自主三代压水堆先进堆型,2014年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反应堆通用设计审查。

 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需要一个响亮的名称,政府有关部门、核电行业、社会相关方对此高度关注。中核集团认为,品牌名称必须用中文来表示,体现我国自主设计和自主知识产权,还必须体现中国人的精神。最终命名为“华龙一号”,“华龙”寓意着中华复兴、巨龙腾飞;“一号”表示自主研发的排头兵、引领者。

  2015年5月7日,“华龙一号”全球首堆开工建设、落地福清。2021年1月30日,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,2022年3月25日,国内第2台“华龙一号”具备商运条件。至此,我国自主三代核电“华龙一号”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,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,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,实现了几代核工业人的执着梦想。经历几十年的光阴,几代核工业人披荆斩棘蹚出核电发展之路,才有了这条中国核电巨龙的蓄势腾飞。

  二、自主创新,研发“中国技术”

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“华龙一号”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,“我们要把它推向非洲和全世界”。

  始终坚持自主技术创新,是“华龙一号”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。“华龙一号”机组额定功率超过1100MWe,设计寿命60年,采用经工程验证的成熟技术,独创性地运用了“177堆芯方案”,使用自主研发的国产先进核燃料组件、实现18个月换料周期。“华龙一号”能够抵御九级地震的冲击,达到国际最高抗震强度。此外还采用了单堆布置、双层安全壳的设计,外层可抵御大飞机的撞击。“华龙一号”具备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、强化的外部事件防护能力、改进的应急响应能力等先进特征,充分保证了核电厂的安全性、经济性和先进性,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,是全球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技术之一。“华龙一号”还采取了“能动+非能动”的双重安全系统。除了靠电来驱动安全系统,“华龙一号”还可以依靠重力、温差和压缩空气等自然力来驱动安全系统,通过蒸发、冷凝、对流、自然循环等自然过程进行反应堆冷却,有力保障了极端工况下的安全。

  在研发方面,中核集团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掌握了“华龙一号”全套设计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,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验证试验,充分验证了新技术和设计改进的可靠性与先进性,建立了2044项国内国际标准组成的完整标准体系,700多项国内专利、65项国际专利和125项软件著作权等构成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,建设数字化核电厂,形成了我国首套自主核电软件系统。在设备方面,反应堆压力容器、蒸汽发生器、堆内构件、控制棒驱动机构、先进堆芯测量系统、非能动系统设备等核心装备实现自主化、国产化,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显著提升,国内首堆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8%。

  自力更生、自立自强是核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,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,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。几十年来,无论形势如何变化,中核集团始终没有动摇过推进“华龙一号”自主创新的坚定信念,始终把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、自主掌握三代核电技术作为矢志不渝的努力目标,从基础性应用技术研究、反应堆、先进核燃料、安全系统设计到装备研制,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自主攻关,实现了三代核电技术的自立自强。

  截至目前,“华龙一号”三代核电技术已成为中国核电批量化建设和“走出去”的“国家名片”。国内外“华龙一号”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41台,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。

  三、大力协同,依托“中国体制”

  “华龙一号”的成功研发建设运营,既是中核集团在国家大力支持下,举全集团之力取得的成果,也是统筹集团内外、国内外优势力量,大力协同、密切协作的结果,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,谱写了雄壮的大国重器进行曲。

  我国核工业拥有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工业发展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核工业创建60周年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:“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,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。要坚持安全发展、创新发展,坚持和平利用核能,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,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。”

  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,给“华龙一号”研发建设团队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。各上级有关部委积极支持推动“华龙一号”的自主创新与产业推广。中核集团与各参研参建单位大力协同,开展党建联建,加倍努力奋勇攻关,成功把“华龙一号”从设计图纸变成了宏伟工程。

  在“华龙一号”示范工程现场,在中核集团党组的推动下,现场各参建单位与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共同成立“华龙一号”党建工作联合威廉希尔官网:,以“融入项目抓党建,抓好党建促项目”工作思路,“异”中求“同”,集中力量办大事。建立“工程建设联合指挥部”的管理模式,统筹推进项目设计、采购、施工、调试等领域工作,协调解决所有影响工程推进的问题,及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阶段,同时做好经验反馈,有力践行了中核集团“六大控制七个零”高质量精细化工程项目管理标杆模式。通过跨产业链、跨行业、跨单位的组织形式,将工程参建单位融合为一体,既保证了施工安全质量又保障了工程进度,为实现“华龙一号”示范工程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实组织基础和政治保证。

  “华龙一号”参研参建单位众多,涉及接口和管理关系极为复杂。中核集团内部产业链各环节的20多家成员单位分别承担了“华龙一号”的核心重点任务。国内75家高校、科研机构、设备制造厂共同参与“华龙一号”技术研发,中核集团与14家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,共同完成了179项关键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工作。5400多家设备厂商共同承担了6万多台套设备的制造供货任务。165公里管道、2200公里电缆、上千人的研发设计团队、近20万人先后参与项目建设……这是一项创造性的超级工程,更是一张闪光的国家名片,凝聚了国内外核工业从业者的心血与汗水,堪称国内核能行业开放合作的典范。

  “华龙一号”全球首堆自开工以来,始终按照计划推进,安全质量良好受控。建设